征途实录:启航1926

第469章 盛世华章之币与融

“资本天生有邪性,金融是资本运用的手段,所以最容易被感染资本的邪性。我听了两天金融会议,但对大家的发言,总体可以说是,深感失望,果然是被资本的邪性,感染得太深。”

“人工智能在金融上的应用,中央的态度一直很明确,那就是用来改善对人民的服务的,重点并不是什么你们现在关心的提高投资效率。很遗憾,很多人呢,已经忘了领袖曾经说过的社会主义金融的原则:社会主义要金融来赚钱干什么?为人民服务、为实体经济服务,才是我们对金融一贯的要求。说实话,这两天我听到的,都是用人工智能和大数据科技,可以让金融更有效率地赚钱,这算什么玩意?金融赚的钱,是从天上掉下来的吗?社会主义国家需要用金融,去盘剥实业和国民吗?”

台下鸦雀无声,一些金融界的高层,此时脸色极为难看,国家副主席彭国丰对金融行业的发言,可以说是代表中央否定了他们的工作,评价极低。

“金融行业的一些从业者,每天都在做梦,要提高金融行业的利润率。国家过去不允许金融高利率和发行各种高息产品,有些人心不甘情不愿。现在人工智能和大数据大发展,这些人又看到了机会,用科技手段来包装嘛,把名字改成金融科技,一下子高大上了,似乎老百姓和中小企业,就该因此付出更大代价,来使用金融融资了。”

“让我重复一下中央对金融的定位:金融行业,必须是以微利模式,服务实体行业和人民群众的中介服务业,绝不允许过高的金融中介费用,因为那意味着社会生产和经济运行成本的提高,是对人民和企业的剥削。不管这样的金融中介,用什么样的模式和科技来包装,都是一样。”

彭国丰拂袖而去,这场高层金融会议草草结束,等待一些金融高层和金融机构的,是中央的严厉治理和调整。

车里的彭国丰,有点沉重地摇了摇头,金融界,一向是个干部容易出问题的领域。应该像是领袖当年,因为某些人试图推动西方式货币政策(货币超发)而全面治理金融界一样,这一次应该借助有些人瞎搞“金融科技”,而再次全面清理金融界,恐怕不清理不行啊。

人工智能和大数据是好东西,金融天生就生产海量数据,与之是绝配。但这些人呢,整天想着什么呢?首先是智能交易、智能投顾,想着服务小富人;其次就是现金贷、业前贷(工作前贷款),没办法提高利率,就想着提高手续费,在周期上做文章,7天收一轮手续费的“绝招”,都想出来了,这完全是想着盘剥老百姓。那么问题来了,服务富人、盘剥老百姓,这些人还算是人民的干部吗?

随着科技的发展,这些人热诚地推动“金融创新”,不断试图推出各种花样翻新的“新金融产品”,推崇金融科技的发展。说白了,就是把毒药掩盖在鲜亮的包装之下。他们如此的热忱,还不是因为钱财过手,于是满手沾油?

看样子,那个“中央小微企业及个人金融服务数字平台”必须要尽快推出了,不过在此之前,总要先杀人祭旗!不对金融界进行一**清洗,也无法为新模式,创造良好的启动环境。彭国丰的眼中,有寒光闪过。

刘汉祥汉面无表情地听着台上专家对“中央小微企业及个人金融服务数字平台”这个中央即将重磅推出的超级数字化平台的详细介绍。

虽然表面不动声色,但他内心是极为震惊的,因为这是对银行和金融机构体系,经营金融商品上,不折不扣的夺权,看样子中央对于金融行业服务民间的金融产品上,五花八门的各种花样,早已深度不满了,这个系统显然反应了中央的这种思路:给你们权力不好好搞,那就干脆剥夺了你们的权力。

他内心感到有点沮丧,未来的中国金融,能让从业专家“自由发挥”的余地,会越来越小,直到完全被一个大数据和人工智能管控的数字化体系取代。这本来就是他曾经不断思考的未来,但现在中央真的往这个方向,大大地推进了一步,在是此前完全没有想到过的。

如果是以前,恐怕还有很多人,会对这个新系统,吵吵囔囔不服气,但现在刚刚大清洗完,一大批人被发现屁股不干净,因此进了监狱,还有被杀头的,谁敢啰嗦呢?整个行业,都是灰头土脸的。因为中央定性,过去几年的金融发展,是走岔了路,执行了错误的方针政策。

刘汉祥自己也属于“漏网之鱼”,作为交行的一名副行长,他的领导行长以及多名业务骨干,都已经“下岗”了,甚至有人已经进了监狱。他能好好地呆在副行长的位置上,不能不说他个人一贯的小心谨慎的作风,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

他此时收敛了内心的震惊,全神贯注理解这个新的系统,某种意义上,这个超级平台本身,就反应了中央的金融工作路线。未来要做好本行的金融工作,不深刻理解是不行的。

“中央小微企业及个人金融服务数字平台”,是全国有数的几个需要应用超级规模的算力,作为支撑的智能大数据体系。因为它服务的,是全国几千万家的小微企业,更是服务中国20多亿的国民个人。

这个系统,首先是一个“收入-消费”的大数据分析系统。例如对于个人,它能够通过常年累月地跟踪个人的收入、消费、习惯等数十个参数的数据,利用这些数据分析,对个人进行金融大数据画像,相对精准地计算和预测短期(一年以内)和中期(三到五年)的个人金融融资需求和偿债能力。

过去很多银行,也宣传自己的系统,能够做得到上述所谓的大数据分析和画像,但刘汉祥知道,那基本上是吹牛,因为银行能得到的个人数据,是有限的,与中央能够获得的广度和深度,差了十万八千里。这个中央平台,在真正高度真实性海量数据喂养下,出来的人工智能,其对个人金融行为和能力的把控,当然不是单独一个银行或者金融机构,能与之相提并论的。

既然能够对个体(个人或小微企业)实现高度“理解”,那么自然可以对个体金融服务的边界和类型,进行很好的规划。说得直白一点,未来个人想向银行借钱,能借多少,根本不需要个人去和银行商量,因为借贷两边,说的都不算数,只有这个超级平台,说的才算数。

当你决心借款时,不管用途是购买组屋、买车还是其它消费,这个中央平台都会给你一个直接的答案:

要么直接否决,小伙子或者小丫头片子你在瞎想啥呢?根本没有消费能力,就不要做白日梦了——没有任何一个平台,敢于违法借钱给你。

要么符合逻辑和能力,那么平台会给出一个完整的财务方案:可以借多少钱,利息是多少,哪些银行产品可用,每个月要还多少钱,按照目前工作情况,收入和消费会受到怎样的影响等等。这个借钱的额度是算出来的,既要根据个人的收入能力,又要根据个人现在借钱的目的需求,还需要考虑家人可能的支持幅度等等。

整体上,这个超级平台运行的底线,是要保证国民个人和小微企业的借贷,不会超过其能力范围,不会因此而出现债务无法偿还的情况。所以这个平台开始运行后,是带有强制性的,除了亲戚朋友家人之间的借款,它无法干预,只要是金融借款,它就都有超越银行的强制性。

一旦发生金融借款,借款金额、利息率、周期、还款方式这4大要素,就由这个超级平台的人工智能决定,被锁定在一个财务方案之内,银行和个体,都只能严格执行。想要不严格执行也没有办法,例如个人想这个月不还款,虽然不会强制把你的钱划走,但是会被锁定——你无法再调用这笔钱,人工智能会不断提醒你,不还钱,你的小日子,眼看就没法过下去了。通过这样的方法,让个人根本无法毁约。

在贷款交易发生前,超级平台已经对个体的还款能力,做了充分的预估,一定要限制在个人的能力之内嘛,所以整体是趋向于保守的,要留有余地,因此借款不足以达到个人的预期,那也没有办法。这本来就是中央的意图——小年轻不顾自己的能力,一冲动就瞎消费或者要创业,当然在借款上要严格限制,不能让一次冲动,毁掉自己的青春甚至一生。

全国20多亿人的财务金融数据喂养下,这个超级人工智能,会变得极其强大,显然未来将超越一切的银行金融体系,单独能够提供的服务能力。

刘汉祥听到这里,内心已经是冰凉一片。虽然没有听到专家谈银行端,但他敢断定,未来所有银行搞的个体贷款产品,都没有必要了。他娘的超级平台的超级AI,已经给你规定好了,银行作为一个金融中介负责签约和后继服务就行了,在这个过程中根本没有权力可言。而且你还没法说,因为超级平台决定的这些个体业务,无论是风控、金额、利息率等关键要素,都是符合国家政策,以及银行的运维体系的——你不要想多赚钱,但也不会让你少赚钱,恰恰好而已。

超级平台对小微企业的管理,自然要比对个人更复杂,因为除了涉及小微企业的老板股东个人以外,还涉及企业的经营状况和发展趋势。不过大致的逻辑是一致的——逻辑就是保守和谨慎,这显然是因为小微企业的失败率,是最高的,扛不住市场的波动风险嘛。

例如现在这个平台对小微企业的放贷管理,实行的规则之一,就是贷款总额不超过企业主年“机动”收入的35倍,评估分数高的可以放到5倍,低的就只能放到3倍。这显然是做好了准备——如果失败破产了,这个小老板老老实实上5年班,可以还完此前的贷款,生活还可以从头再来。要是放大杠杆到10年或以上的话,说不定就完全栽进去了。而且这种评估的前提,当然是国家要控制住利息率和还款周期,不能让银行瞎搞。

让刘汉祥感到内心冰凉一片的,并不仅仅是发现银行的个体业务基本上“Game Over”了,他还联想到了未来的发展,例如结合到货币层次的新金融模式。

数字人民币(DPC)已经普及,现在国民几乎已经完全放弃了现金,支付主要是使用DPC钱包,以及钱包附带的免费支付系统。这些DRC钱包,是银行个人存款业务的基石:个人无论是支付还是存款,都是要以银行账户为前提嘛,这些DPC钱包,不过是银行账户的前端罢了。所以有DPC钱包,才有存款业务。

在中国这样的金融体系中,商业银行不过是为央行打工罢了,通过代理运营央行发行的借款凭条(即货币人民币),来赚取中间的各种服务费和利差,商业银行的本质地位,是央行与人民和企业之间的金融中介。

这个超级平台已经在证明:央行在未来,可能无需商业银行来扮演这种金融中介的角色了,因为人工智能加大数据科技的超级平台,足以替代商业银行在这方面的一切角色。

这是一场潜在的金融革命!刘汉祥突然觉得自己想通了,他的脸色不由得都变了。这不就是中国革命在金融上的重演吗?商业银行虽然也是国家的,但从另一个角度来看,它也是央行与人民和企业之间的“剥削食利阶层”,以前需要这个“阶层”存在,是因为央行不可能靠自己,服务好中国那么多的企业和人民,但现在呢?基础条件完全不同了,央行做得到!

他顺着这个思路想下去:现在央行通过这个超级平台,是在做局部的放贷,其中通过银行的终端服务部分,是完全可以取消的,让个体与央行平台签约又有什么不可以?只不过现在无需那么激烈而已了;同样,未来这个体系扩展,央行为什么不可以自己直接做存款呢?反正都是一个超级系统,能够管理到所有的个体。央行不需要太多利润,所以存款与贷款之间的差额极低,肯定受到个体欢迎,其实商业银行难以竞争。

这个流程,现在其实已经跑通了,已经可以不需要商业银行了。央行通过发展类似今天介绍的超级AI大数据平台,就可以贯通整个常规存贷业务,这是金融的基础!未来的商业银行,恐怕都只能是作为“投行”生存,与那些风投资本类似,利用募集和自有资本,进行项目、资产和风险投资,赚取利润生存。而过去的民众、企业的常规存款贷款,这种天然的基础业务,就会与商业银行无缘了。

一通百通,刘汉祥觉得自己完全理解了中央的思路——央行直接管理的超级AI大数据平台,都要替代和接管商业银行的日常业务了,这种接管,将带来服务人民和企业金融成本的极端廉价,去中间费用,实现“廉价金融”嘛。结果倒好,金融界的一帮人,还在做白日梦,要用金融科技追求高利润。这不就是与中央发展金融的政策趋势,背道而驰吗?他娘的不削你削谁?这场大清洗,完全是自找的!

刘汉祥抬头看了看台上仍然在口沫横飞的专家,不由得感叹,过去中国的金融理论,毕竟还是在西方尤其是美国的金融学基础上发展而来的,几代人都深受影响。但是西方的金融学,与中国要求的“人民金融”其实差别很大,未来可能差别更大,这是意识形态上,根本的敌对,是不可能弥合的。金融界之所以屡次偏离中央要求的方向,就是很多人根本不理解何谓人民金融,他们自觉不自觉地,还是偏向西方式的金融发展思维。

西方金融,追求的就是极致的金融效率,看穿了并没有什么神秘的:一笔资金一年如果能够周转20次,哪怕每次只赚1%的利息,那也是年化20%以上的高收益;但如果一笔资金一年只能够周转一次,那怕这一次赚到了10%的利息,那从年化来看,也是低收益。

为了追求利润,就必须追求高周转率,但哪有那么容易呢?所有的生意都有必要的周期的。所以就有了替代的方案——高杠杆,100万出借1年,只能有10%即10万的利息,但如果100万的本金中,有80万都是来自民众募资,只需支付5%的年息即4万,那么自己的20万本金,最终赚到的就是6万,这是年化30%的高收益。

但是30%收益要等1年,效率太低了。能不能把20万本金、年化收益6万这笔借款,做成衍生产品卖掉呢?例如在1个月内卖掉,拿回20万本金加1万的收益,其余的5万利息,留给那些愿意等待1年的借款人。

所以最终的结果是,贷款20万,1个月就赚了1万,月息5%,年化60%,牛逼大发了。

这套玩意,对于利己主义者,当然吸引力非常强,但问题是,有人发大财,而底层人民在这个结构中,算什么呢?

这就是金融界一些人,屡次与党中央意见不统一、阳奉阴违的思想基础。赚钱太香了嘛,至于底层人民,关老子什么事情?

刘汉祥现在,觉得自己已经看得到这些人的末日了,中央现在这样的推进,最终会让那套西方金融逻辑,在中国完全失去了所有的基础,唯一还剩余彼此之间有相似之处的,大约就是对初创企业的风险投资了,不过其实也只是形式相似:西方风投关注的,是企业的盈利模式,能不能在短期内上市;而中国国家风投关注的,则是企业包括其所在行业,长期的发展潜力,对于短期,并不是太在乎。

私人资本的所谓高效率,是建立在高度的剥削性下面的,一旦不允许高度的剥削,就根本没有高效率了。

专家的演讲完毕,刘汉祥与台下的其它人,站立起来,热烈地鼓掌。虽然自己在商业银行工作,未来工作的前景不明朗了,但是国家通过这一步,让社会主义的金融体系,向前大大发展了一步,可喜可贺,谁还没有点情怀呢?刘汉祥觉得,自己可没有被资本的邪性污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