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穿男农家子的科举青云路骨生迷
第46章 拉磨大王
出正月的第三天,秦木桥带着俩儿子去骡马市买了一头三岁大的毛驴。
他们先去看了耕牛,一头正值壮年的牛要价二十两,耕牛的买卖还有死亡都要接受官府监督,万一养不好,牛有什么三长两短,说不定他们还会受到牵连。
听闻此事后,秦木桥暂时歇了买牛的想法。
太贵了呀!
再看毛驴,价格在六两到十两之间浮动,他们花了一百文钱,请专门相驴的牙人帮忙挑了一头刚满三岁的母驴,讲完价也不过八两二钱银。
足足比耕牛便宜一大半。
那牙人还道:“这头驴也到了配种的时候,你们若是想要给驴配种生小驴,就到毛岭找老顺,那是我爹,家里养了十好几头驴。”
秦木桥连忙记下:“到毛岭找老顺,行,我记住了,这毛驴配了种,还能拉地不?”
牙人道:“你要想给驴配种,今年三月到五月都能配,母驴怀上崽,前一个月尽量多休息,等到一个月后,照样能干活。不过毛驴带崽足有一年时间,六七个月以后就要少干活了。”
秦木桥快速算账,五月份地里大部分活都能干完,四月底给驴配种,明年家里不就多一头小驴了?
下半年家里不种水稻,都种豆子,这活他们父子几人也能干。
这么一算,买驴是划算!
秦木桥欣然谢过牙人,付了钱,在书契上画押,这便算完成了交易。
父子三人牵着毛驴回家,八两银,是家里有史以来最大的一笔支出。毛驴足有大半人高,体重有两三百斤,头大耳长,性情确实温顺。
秦春富劝道:“爹,走一晌午了,要不你骑驴,我牵着你回去吧!”
“那咋行?不把驴给压坏了啊!”秦木桥对驴很是心疼,好好的驴万一骑坏了咋办。
秦冬财哭笑不得:“爹,驴还得拉犁套子呢,咋能你骑上去就累坏?”
这倒也是。
可秦木桥就是不肯骑,回到家看见大孙子,才叫道:“虎头,过来,骑驴身上让阿爷瞧瞧!”
秦家买驴的事很快就传遍村里,青牛村虽然名字里带牛,可那是因为屯田的时候官府出借青牛和粮种,才得了这个名字。
来这里屯田的都是家里没啥钱的,过不下去了,才来这里闯一闯。
这么多年,村里一头牛都没有,驴倒是有两头。
左邻右舍都来看热闹,虎头被他爹扶着骑驴身上,牵着在院子里走两圈,他激动的直叫喊:“爹!我好高啊!”
猫娃子在屋里看见了,也闹着要出去骑驴。
可外头还冷着,赵草儿好说歹说才把他哄住,“儿子,咱们不骑,驴是咱家的,等天暖和了任你骑。”
猫娃子又哭闹起来。
秦石头无奈,只能脱了自己的棉衣,让给猫娃子穿:“婶娘,我厚衣服给他穿,你就带他去坐一下,别待久,应该也没啥。”
这下猫娃子不闹了,喜极而泣,催着赵草儿抱他去。
猫娃子体弱多病,比秦石头大一岁,个头还不如他高,穿着本来就大的棉衣更不合身。
他坐驴背上被牵着走了一圈,很快就又回到屋里。
这次不仅不闹,反而脱下衣服还给秦石头:“三弟,你也去骑!”
秦石头内心感动不已,一个冬天,他算是把这熊孩子给掰回来一半了。
天天变着法讲故事,好感度都拉到八十六了。
还别说,院子里的黑毛驴瞧着还真像阿凡提骑的驴,长头大耳,还怪呆萌。
秦木桥用盆给毛驴抓了一些干草,又把平时喂鸡鸭的麸皮和起端来喂它,毛驴吃的可香了。
秦木桥还专门请教村里养驴的人家,询问该怎么饲养。
买一头驴,家里足足热闹小半个月。秦家父子三人给买驴修了窝棚,就在院子里,几个小孩子闲着没事就爱逗它,给它喂食。
大人们给驴上了套,用饭驴拉磨拉东西都是一把好手,尤其是拉磨,自从家里买了驴,磨豆腐都比从前快了。
猫娃子尤其喜欢这头驴,听故事得来的灵感,非要给驴起个名字。
起什么好呢,就叫拉磨大王。
秦石头听到的时候差点把饭喷出来,这几天讲西游记,刚好讲到金角大王银角大王。
给驴起拉磨大王倒也没错。
大人也都在笑,“一头驴,给它起名字做甚?它又听不懂!”
猫娃子不服气:“就叫拉磨大王,就叫拉磨大王嘛!”
全家估计就他一个孩子能这样闹腾。
其他人要么不敢,要么不好意思。
郑氏也让着他:“行行行,你说叫什么就叫什么。”
孩子叫着玩,大人又不会当真。
时间一久,大家习惯了家里有驴帮手,不给起个名字就驴来驴去地喊着,实在别扭,也跟着猫娃子叫起“拉磨大王”来。
四个字太绕口,秦家人一省,就剩下“大王”俩字。
一大清早,秦石头刚从睡梦中醒来,外头天还黑着呢,他听见他爹拉开驴棚的木门:“大王,出来干活咯!”
驴“啊”地叫一声,吃一口秦春富手里的麸皮,哼哧哼哧走到磨盘前开始拉磨。
木架和石头在打架,发出吱呀吱呀颇具和谐韵律的声响。
灶屋里开始生火准备熬豆浆,一股淡淡的豆香气从外面飘进来,天色渐变,晨光熹微,这个小家彻底活了过来,洗漱的声音,走动的声音,低声交谈的声音,混合在一起,对秦石头来说就是最美好的交响曲。
这是家。
他有家了。
穷是穷了点,可日子总会好起来的。
秦石头看一眼双手举过头顶睡的正香的弟弟,小心掀开被子,穿衣起床,推门出去洗漱,想趁清早大脑清醒再把书背上几遍。
秦家人对他的早起见惯不怪,王丽梅等他洗漱完递来一碗浓香的豆浆,再吃一个煮鸡蛋,秦石头回屋拿起《名物蒙求》,认真地大声读起来。
他读书不喜欢默读,就喜欢大声读,一来是培养语感,二来呢,他发现家里人喜欢听他读书。
这样的家里能供出一个读书的孩子来,又何尝不是一种幸事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