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生1949大国崛起

第八十三章 你就去长春光电所吧

起子螺丝刀扳手铁锤,实验室里唐华和王大衍两人叮叮当当,一会儿就拆掉了夜视仪的外壳。

1946年,战后第一代经典名车——t-54中型坦克的原型车出厂,1948年是第一种量产型t-54-1,1949年是t-54-2,现在t-54-3的量产已排进乌拉尔的任务列表,正在研制的型号,应该是t-54的比较大的改进型t-54a,后来中国的59坦克的直系老爸。虽然这种坦克要1954年才批量生产,但现在已经有不少零部件研制出来了。唐华拿到手的,就是准备用在t-54a上的tkn夜视仪和ou-3红外聚光灯。

tkn-1基本上就是苏联主动红外夜视仪的那般模样。首先是一个装在车外的大碗状红外探照灯,它的作用是发出人肉眼不可见的红外线。照射被探测物体后获得反射,反射回来的红外线通过镜片组聚焦,在一块硫化铅小板板上成像。硫化铅小板板被红外线照射会放出电子,电子打在荧光屏上,就成了人眼可见的图像。

红外聚光灯暂时没啥可研究的。

tkn夜视仪的机匣拆开后,唐华把红外接收器的光学部件递给王大衍,“王教授,帮我看一下光学系统有什么需要改进的地方。”

“这可是红外波段的光学镜片组,我得查查折射率……”王大衍开始翻资料。

王大衍本科是在伦敦帝国理工学院应用光学,在谢菲尔德大学拿的硕士学位。毕业后受聘于伯明翰昌司玻璃公司,现在手里还拿着v-棱镜精密折射率测定器的专利。

(后来罗布泊的核爆靶场光测设备就出自他之手,也因为核爆的超高速光测,王老位列两弹元勋之一……)

“王教授有没有看最近的报纸?我们抗美援朝保家卫国的志愿部队在朝鲜已经参加了战斗。”志愿军参战的详情唐华可不能跟王大衍说,唐华就只能问他有没有关注报纸。

“我每天都看呢。抗美援朝的部队打得好像还不错,前些天应该是狠狠揍了一顿美国人,真给提气。”

“现在在朝鲜,美军掌握着绝对的制空权,朝鲜人民军、我们的志愿部队白天根本无法行军,只能在夜间,避开美军轰炸机行军和作战,条件很艰苦,很危险。”唐华说,“苏联正在援助我们武器,现在志愿军只有步兵和小炮,但将来会有重炮和坦克。但坦克大炮苏联能提供援助,飞机就没那么容易,可能就算有苏联飞机,我们在朝鲜上空也没法把美国飞机赶出去。所以将来我们的坦克,可能也要在夜间作战。这就是为什么我这么着急要搞这个东西。”

“明白!”王大衍点点头,“不过我问一下,为什么苏联不直接援助装夜视仪的坦克给我们呢?”

唐华笑笑,“他们苏联陆军现役的坦克也还没普遍装备夜视仪。这个是我从天顶设计局那儿要来的,我现在还是苏联科学院的通讯院士嘛。当然这也是有斯大林同志默许……这东西预定装备在苏联的下一代坦克上,但现在我们可能得先凑合着把它装在t-34-85上用着。”

和王大衍聊天这会儿,唐华已经拆掉了高压帽,接着把阴极射线管拿到实验室角落,用工具嘭地一声弄开了。

“哇哦。”唐华用镊子夹起一元硬币大小的硫化铅小薄片,“这工艺真不是盖的!”

这套红外夜视仪外观糙得一塌糊涂,跟回收站里的电子垃圾似的。歪歪扭扭的焊缝,外表还有毛刺,螺丝钉是胡乱拧上去的,目镜处的缓冲垫带着油渍,手一撕就掉,但把粗糙的外壳打开,里面就不一样了。……有的电路依然粗糙,但需要做得精密的核心部件,工艺不是一般的细致。毛子工业品的一贯特色啊。

这片硫化铅板板的加工精度绝对没的说,t-55a的tpn-1-22-11主动红外夜视仪,核心器件也应该是用同样的工艺和加工标准。

然而,为什么tpn-1-22-11最大视距有1000~1500米,手里的这个只有300米呢?

小问题。自己diy就是。

……

“怎么样,王教授?”唐华扯下手套。这三天过来,每天得有一多半时间泡在实验室,现在tkn的电路和放大部分已经被唐华全改了一次,如果估计得没错,夜间在坦克炮的正常交战距离开火是没问题了。

“我这边也研究完了。”王大衍这几天倒没做什么破坏性暴力试验,大部分时间都在查tkn的说明书再查自己带来的手册,或者用螺旋测微仪量镜片。“这个,他第二个镜片的位置是不对的。会出现聚焦不准。”

“那咱们就新搞一套。把这个修正了,这夜视仪的有效探测距离还能再提高点儿。”

“现在国内没有厂能做,得找国外订制。我的建议,直奔民德,找东蔡。”

“昆明,啊不,贵阳那个国府的第五十三兵工厂能不能做?”

“那烂厂我熟悉得很,别指望。”王大衍一脸嫌弃,“五十三厂那研磨精度就不说他了,连光学玻璃都不是自己生产的。”

国产是不可能国产的,三年之内都国产不了的。国内精密光学仪器得等156工程,就算提前伸手问苏联老大哥要建厂,投产至少也得三年。

唐华开始列夜视仪必须进口的设备表。硫化铅器件是一个,光学镜片组是一个,这光学镜片组的价格特么还比硫化铅器件贵几倍。

其他的好像没什么大零件要进口了。

作为外汇常年短缺的贫困兔,能省点外汇就省点。

“王教授,现在电子信息工业部要在长春建一个光电所和一个组装厂,组装厂以后肯定扩编为精密仪器厂,厂所合一,专攻精密光电仪器。”夜视仪搞定,唐华开始拉人,“怎么样,等赵老师的激光搞完,就去建长春光电所?”

王大衍:“等等,激光难道不也应该是光电领域的事吗?”

“当然是光电领域体系内的。而且在激光研制成功以后,很快就要进入产品立项,我要这些产品要得比较急。这些激光器和激光产品研制都会在长春所。以后在激光这一块儿,清华负责基础科学和基础技术突破,长春光电所是应用技术和工程设计,长春精密仪器厂负责生产。”

……

沈阳,北陵区。

空军第三十八厂。

七八间巨大的库房已经腾空,黄志千带着导弹制造项目的人员,从大连转移到沈阳,暂时在这里落脚。

红旗-1导弹的发动机仍然在大连制造,沈阳制造弹体、无线电接收组件、控制组件、战斗部。火车一股脑把导弹制造所需的机器设备运了过来,项目组在三十八厂人员的帮助下,组成建设小组抓紧时间安装和调试设备。至于睡觉的地方,暂时还没腾出宿舍来,再说了宿舍离厂区距离也远,为了上班时少走点路,项目组就在一个有供暖的库房打地铺睡下了。

“那边就是三十八厂吗?”黄志千看着导弹厂西侧的一大片灰色建筑问道。

“是,其实这里也是空军三十八厂的范围。”沈阳当地的调配员回话,“听厂长说,我们厂马上就要调整了,我们厂以后换编号112,两个分厂,112a造飞机,112b造导弹。”

“还是飞机带劲。”黄志千突然冒出一句。

“还是现实一点吧,凭我们现在的工业基础怎么搞航空工业?那不等于小孩子不会走就想让他跑呀?”

“不瞒你说,我在国外设计过飞机。”黄志千说,“我43年在康维尔飞机制造公司任雇员,参加了b-24轰炸机的设计制造,还给240型双发运输机做过应力分析。之后去了英国,在格洛斯特飞机公司设计过喷气式飞机。”

“可是啊,咱们现在物质基础太差了。光有人才没有机器,也干不成事啊。”调配员也不是小白,大修战斗机这种复杂工作他也是干过的,“目前还是先把飞机大修搞好,过两年条件允许了,再造我们中国自己的飞机。”

北京,南苑机场。

“这次赴苏谈判一定要谦虚谨慎,要向苏联同志说明我国没有航空工业基础,要从头建设的道理。规模要搞小些,主要解决修理的需要,保证朝鲜战场作战。这是因为我们刚刚建国,还很穷,搞大了没有力量。我国航空工业没有基础,谈判时原则上依靠他们,一定要争取苏联同志帮助我们把航空工业建立起来。总理还说了,谈判中有什么问题,随时打电报或电话向国内请示。”

聂帅、董壁伍董老、空军司令刘业楼在机场送别前往苏联谈判援助中国创建航空工业问题的代表团。

段子君、沈宏听了聂帅的话,都点点头。

“王若飞同志现在还在莫斯科,你们到了之后先同他会合。”董老说,“若飞这次在苏联呆的时间不短,对与苏联方面的交涉谈判也有不少心得,你们在莫斯科也可以向他请教这些问题。”

为了使航空工业满足抗美援朝战争的急需,让国内航空工业完成“由修理走向制造”的进化,政务院在与苏联顾问商量之后,1950年11月研究制定了一个方案,铝工业的启动也只算是这个方案中的组成部分。

空军靠买人家的飞机是不行的。但是,中国现在是先有空军,而且正在朝鲜打仗,大批作战飞机急需修理。因此,中国航空工业的发展道路,还是得先修理后制造,再发展到自行设计的路子。原则是由小到大,在设计修理厂时,就要考虑到日后转变为制造厂的安排和部署。

这个航空工业计划的核心内容就是:用5至8年时间,试制成功雅克-18活塞式教练机和米格-15比斯(后改为米格-17)喷气式战斗机。与这两种飞机对应,国内要建立两个飞机制造厂。雅克-18定在南昌,建立南昌飞机制造厂。米格-15比斯定在沈阳,要把空军第三十八厂改为沈阳飞机制造厂(112a厂)。